1. 股灾背景
2015年6月1日,沪深总市值达到了71.16万亿人民币。在随后的十五天内,上证指数从5170点大幅下跌了103点。而在股灾到达之后的9月22日,两市总市值已经跌落到了46.88万亿人民币。
2. 股灾过程回顾
2.1 开始暴跌一周 (2015.6.15-2015.6.19)
股灾开始的一周内,沪指出现了接近5000点的大幅下跌。这一周的第一天午盘,沪指跳水接近5000点。
2.2 股灾蔓延 (2015.6.19-2015.7.8)
从2014年6月13日到2015年6月12日,中小板指数上涨了152%,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82%,而上证50指数和16只银行股只上涨了123%和95%。在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之间的股指集中下跌期间,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暴跌。
2.3 7.27暴跌事件
2015年7月27日,股市出现了暴跌事件,沪指低开并在5日线与10日线之间窄幅震荡。与此深成指则低开后一路震荡走高。创业板指数也有所回落。
2.4 股市断崖式下跌和千股跌停
自2015年6月12日***A股达到最高点5178.19点以来,***股市经历了自1990年12月以来最大规模的断崖式下跌和千股跌停的局面。在这段时间里,市场几乎没有未受到跌停限制的个股。
3. 股灾原因
3.1 泡沫膨胀
股灾形成之前的主要原因是极度迅速膨胀的股票泡沫。这次泡沫的源头是中央提出的互联网+、工业4.0以及全民创新创业等政策,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乐观情绪。
3.2 新股发行速度的加速
大量的新股发行加剧了资金的冻结,从而导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吸血效应。
4. 股灾日期
2015年6月12日,股灾开始的日子。指数从5178点开始了长期下跌。
5. 配资引起的“狂热”
随着股市不断向好,一门古老的生意再度红火起来——配资。配资很简单:借钱给炒股的人,收取一定的利息。
股灾的发生不仅对***股市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,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。这一事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,并为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