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介绍
工商登记中的股权实质是代持股,事后,代持股股东去公证为正式股东,有效。如果要起诉,你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对方是代持股才行。
2. 代持股的定义
代持股是指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协议,约定由实际出资人享有出资并享有投资收益。名义股东仅作为企业股东的名义上的持有人,履行着股东的权利和义务。实际投资者被称为隐名股东。
3. 代持股与股东身份
代持股只能算是名义股东,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之间签订的代持股份协议是法律认可的。名义股东登记在工商管理部门作为股东,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出资人。实际投资者是隐名股东,持有股份的一种众所周知的方式。股东资格的确认依据是股权证和工商登记,如果这些文件记录的都是代持股人的信息,那么对代持股人来说,他可以成为股东。
4. 代持股协议
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之间往往会签订代持股协议,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,确保股权的安全。协议内容通常包括股东的权利、义务、股权份额、股权变动等方面。代持股协议是双方达成的法律文件,具有法律认可的效力。
5. 代持股的风险
代持股作为一种委托关系,类似于资金信托。受托人即名义股东享有公司工商登记和行使股权等权利,而委托人即实际投资者享有股份应得的红利及其他收益。但代持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比如受托人可能不按照协议约定行使股权,或者发生协议纠纷时的维权问题。在签订代持股协议之前,双方应充分考虑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。
6. 代持股的税收处理
对于代持股的税收处理,具体的规定可能因地区而异。委托人作为实际投资者应按照实际收益进行纳税,而受托人作为名义股东需要支付相应的代持费用。在进行股权投资时,如果以房地产或不动产为投资标的,还需要考虑相关的税收处理问题。
7. 公司解散与清算
在公司解散与清算过程中,对代持股的处理也需要关注。代持股人在公司解散时,可能需要向实际投资者返还股份或进行其他相应的处理。具体的解散与清算程序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。
代持股作为一种委托关系,是在工商登记中常见的股权处理方式。它是实际投资者和名义股东之间达成的协议,通过代持股协议确立双方的权益和义务。尽管代持股在法律上是被认可的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,双方应在签订协议前充分考虑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。在涉及税收处理和公司解散与清算时,也需要注意与代持股相关的规定和程序。